《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
出版發行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持和加強黨對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堅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組織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習近平同志圍繞自然資源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于新時代新征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述摘編》分8個專題,共計286段論述,摘自習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4年10月期間的報告、講話、說明、賀信、指示等150多篇重要文獻。其中部分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習近平致信祝賀“夢想”號
大洋鉆探船建成入列
2024年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東省廣州市正式入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表示熱烈祝賀。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夢想”號海試成功并正式入列,標志著我國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設海洋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你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揚開拓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精神,攻克了多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科技人員的自信自強和使命擔當。
習近平強調,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用好這一重大科技裝置,加強海洋科技創新,拓展國際海洋合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表決通過
2024年11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修訂草案)》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這是礦產資源法自1986年頒布實施以來的第一次大修,對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包括總則,礦業權,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礦區生態修復,礦產資源儲備和應急,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共八章八十條。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堅持問題導向,在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保障、礦業權配置方式、礦業權登記性質、礦業用地、礦區生態修復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創新性制度規定。
多個礦業行業政策法規陸續出臺
2024年,多個礦業行業政策法規陸續出臺施行,制度供給持續跟進,為礦業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繼2月《煤礦安全生產條例》發布,并于5月1日起施行之后,6月份,國務院又公布了《稀土管理條例》,要求稀土開采企業應當依照礦產資源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取得采礦權、采礦許可證。為規范礦業權人勘查開采活動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5月份,自然資源部發布《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管理辦法》,對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填報、公示、核查、嚴重失信主體認定和礦業權人異常名錄管理等作了具體規定。
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高效推進
2024年,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關鍵時期。這一年,新一輪找礦行動高效推進,政策供給力度進一步加大,《關于加強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裝備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鼓勵地勘單位和礦山企業提供勘查區塊建議 促進戰略性礦產勘查的通知》《關于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全面實施綠色勘查的通知》等相繼印發,央地企加快協調聯動,找礦取得積極進展:新疆以鐵、錳、金、銅、鎳、鉛鋅、鋰等戰略性礦產和大宗礦產為重點,新形成鐵、鈦、銅、鉬、頁巖氣等6處大型資源基地,1處銅大型資源基地初見雛形;內蒙古戰略性礦產實現大幅增儲,8個礦種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山東省重要礦產找礦捷報頻傳,新增金資源量581噸、富鐵礦資源量1.13億噸;甘肅省深入推進地質找礦工作,金、煤炭等礦產資源量實現較大幅度增加。
四川探獲近百萬噸鋰資源
2024年1月,據自然資源部消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成功探獲鋰資源近百萬噸,是迄今亞洲探明最大規模偉晶巖型單體鋰礦。該鋰礦由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探得,詳查和勘探工作歷時5年,累計鉆探進尺4萬余米,探獲資源規模達超大型。2024年1月,專家團隊對該鋰礦技術創新及重大找礦成果進行鑒定,認為其解決了高原深切割區隱伏巨型單脈偉晶巖型鋰礦找礦關鍵技術難題,總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關找礦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川鋰礦資源儲量豐富,占全國總量的57%,居全國之首,現已具備采礦權的礦石儲量達1.58億噸。到2027年,四川將構建形成“鋰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電池制造-系統集成-終端應用-廢舊電池梯級開發及綜合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全產業鏈產值規模超過8000億元。
紫金礦業成為我國首家百萬噸礦產銅企業
2024年1月,紫金礦業發布產量預告,公司2023年礦產銅產量達到101萬噸,實現歷史性重大突破,成為我國唯一礦產銅破百萬大關的企業,這相當于2022年我國礦產銅產量187萬噸的54%。
由此,在效益規模、產量和資源量以及全球化運營等方面,長期落后于世界礦業巨頭的我國有色金屬礦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從軌跡上看,紫金礦業全球化戰略實施10年,礦產銅復合增長率達23%,成為支撐公司業績爆發式增長的堅實力量,資產、營收、市值更是連續突破千億元、兩千億元、三千億元大關。
地礦行業多名個人和團隊獲
“國家卓越工程師”“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表彰國家卓越工程師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的決定》發布。地質礦業行業多個團隊和個人獲表彰。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熊盛青、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蔣開喜、湖南科技大學萬步炎、中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方向晨、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劉書杰、貴州省地質調查院周琦、核工業二〇八大隊彭云彪等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400萬噸/年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創新開發及產業化團隊、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大慶油田化學驅油技術研發團隊等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三門峽盆地油氣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1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透露,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圍繞全國中小盆地開展油氣資源選區評價,堅持科技創新,優選南華北地區三門峽盆地作為重點突破區,部署實施豫峽1井鉆探驗證,實現了該區50年來油氣調查重大突破。
據了解,三門峽盆地初步圈定4個油氣遠景區。其中,中央構造帶遠景區僅函谷關構造預測地質資源量達1.07億噸,具備建設新的油氣資源接續基地資源基礎。中國地質調查局攻關團隊創新提出了三門峽盆地油氣成藏新認識,并通過鉆探進行了有效驗證,有力推動了中原地區油氣資源接續基地建設,對我國中小盆地油氣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示范和借鑒意義。
我國渤海中北部海域再獲億噸級油田
2024年3月,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我國渤海中北部海域再獲億噸級大發現——秦皇島27-3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4億噸,這是該海域時隔10年再次獲得重大油氣發現,對進一步夯實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儲量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秦皇島27-3油田的發現,是渤海淺層巖性勘探思路的又一次重要實踐。科研人員結合大量已鉆井資料及實驗,通過扎實開展沉積、地球化學等基礎研究,鎖定石臼坨油氣富集的復雜走滑斷裂帶,實現勘探老區再獲億噸級油田的重大發現。秦皇島27-3油田是2019年以來渤海油田發現的第6個億噸級油田,將為我國海上油田的開發注入強勁動力。
我國最大釩鈦磁鐵礦紅格南礦開發啟動
2024年3月26日,我國釩鈦磁鐵礦儲量規模最大、共伴生元素最多、資源潛在價值最高的礦區——紅格南礦開發啟動儀式舉行,標志著紅格南礦全產業鏈開發、高水平構建“千億投資、萬億產值”世界級釩鈦產業集群的帷幕正式開啟。
據了解,紅格南礦包括馬松林、銅山、路枯3個礦段,保有資源儲量共計32.56億噸,除鐵、釩、鈦外,還伴生有豐富的鉻、鈷、鎳等多種資源,是我國釩鈦磁鐵礦儲量規模最大、共伴生元素最多、資源潛在價值最高的礦區。
我國將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
4月2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有序核準建設一批產能儲備煤礦項目,形成一定規模的可調度產能儲備;到2030年,力爭形成3億噸/年左右的可調度產能儲備。
據了解,產能儲備煤礦的設計產能由常規產能和儲備產能兩部分組成。常規產能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主組織生產,不納入國家統一調度范圍。儲備產能是指在常規產能基礎之上預留的規模適度、用于調峰的產能,應急狀態下按國家統一調度與常規產能同步釋放,實現煤礦“向上彈性生產”。
新疆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投資基金揭牌
2024年4月12日,新疆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投資基金揭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只市場化礦產資源風險勘探基金。
投資基金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財政廳牽頭,組織自治區地質局、新疆地礦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有色金屬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建,總規模為18.01億元,首期實繳6.91億元。新疆金融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新疆新動能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管理人。投資基金圍繞鐵、錳、銅、鉛、鋅、金、鉀鹽、鋰、煤炭等重要礦產開展地質勘探。
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全面推進
2024年4月15日,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要求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快礦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通知》明確,將綠色礦山建設定位轉為全面推進,要求各地立足礦業發展實際,通過合同管理,分類施策,有序全面推進新建礦山、生產礦山開展綠色礦山創建。
全國首批專門針對生產礦山
生態修復的國家標準出臺
2024年4月,自然資源部發布《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金屬礦土地復墾技術規范》《石油天然氣項目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規范》《礦山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監測評價技術規范》4項國家標準,這是全國首批專門針對正在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的國家標準,填補了該領域空白。首批針對生產礦山生態修復的國家標準,按照全過程治理修復要求,將生態修復鏈條由末端治理向源頭保護延伸,為礦山企業科學開展復墾修復、提高治理效果質量提供了支撐。
多個涉礦項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2024年6月24日,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目錄公布。其中,多個涉礦項目獲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方面,由南京大學沈樹忠、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華等為主要完成人的“泛大陸關鍵轉折期生物與環境演化”等項目獲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方面,由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張少華等為主要完成人的“陸上寬頻寬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項目獲一等獎;由湖南科技大學萬步炎等為主要完成人的“‘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鉆機系統與取芯技術”等項目獲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方面,由中海油海南能源有限公司等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等項目獲一等獎;由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深部煤炭數智化高效開采成套技術與工程應用”,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等為主要完成單位的“隱伏超大型噴溢沉積型錳礦找礦勘查理論技術體系與工程應用”等獲二等獎。
河南省地質勘查基金宣布成立
2024年6月17日,河南省地質勘查基金宣布成立,總體規模100億元,主要以緊缺戰略性礦產和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礦產為投資重點。這是河南省以擴大地質找礦資金投入,加快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推出的一項新舉措。
據了解,河南省地勘基金由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牽頭,豫地科技集團和河南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共同作為發起人,主要圍繞省內重要成礦區帶深度及外圍礦產、戰略性礦產、清潔能源礦產等地質勘查項目進行投資,按照“資本化投入、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決策、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發展”的模式進行運作,著力于盤活各地各平臺礦業權,整合、并購、拓展礦業產業鏈。
江蘇地質事業改革發展掀開嶄新一頁
2024年6月27日,江蘇省地質局所屬新組建事業單位、局屬集團在南京集中揭牌,江蘇地質事業改革發展掀開嶄新一頁。
據悉,根據江蘇省省屬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江蘇省地質局所屬事業單位由30家整合至19家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其中,1家副廳級的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已于2022年揭牌,18家正處級地勘事業單位由其他局屬事業單位整合職責組建,形成了綜合科研類、綜合地勘類、專業地勘類的地勘事業體系新布局。同時,進一步深化局屬企業集團整合優化,形成管理新體系,推動構建職責清晰、相互促進的江蘇地質工作新格局。
滇南首次發現超大規模離子吸附型稀土礦
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王學求團隊研究成果為依托,滇南地區首次發現潛在資源量達超大型規模、富含輕稀土和重稀土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經260個鉆孔驗證,165個鉆孔達到工業品位,確定了4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潛在資源量(稀土氧化物)達100萬噸。
這是在滇南地區首次發現潛在資源量達超大型規模、富含輕稀土和重稀土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形成了從區域戰略選區到礦區普查和詳查的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系列,填補了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空白,對重新認識我國稀土礦的分布規律和高海拔區稀土元素超常富集機理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對完善我國稀土產業布局、助力西南地區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
內蒙古地礦、煤田、有色三大集團完成合并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區屬地勘單位改革重組方案精神和自治區國資委對“六定”方案批復的相關要求,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改革重組各項工作扎實推進。2024年8月,原3家地勘集團總部整合重組全部完成。
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于2024年3月5日揭牌。新組建的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公司,是經自治區黨委、政府批準,將內蒙古地質礦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煤炭地質勘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企事業資產全部整合重組所成立的區屬國有獨資公司。歷時5個月,內蒙古地礦、煤田、有色三大集團全面完成合并。
中國五礦與青海省共同組建中國鹽湖集團
2024年9月,中國五礦及所屬子企業與青海省國資委、青海省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共同組建中國鹽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后,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鹽湖股份)控股股東將由青海國投變更為中國鹽湖集團,實際控制人將由青海省國資委變更為中國五礦。
據了解,中國鹽湖集團組建后,將立足青海省獨具優勢的鹽湖資源,充分發揮中國五礦在產業、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全面提升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實現鹽湖資源綠色、高效、循環開發,加強我國鉀、鋰資源的保障能力。
山東探獲億噸級富鐵礦
2024年10月,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透露,山東省完成齊河-禹城地區富鐵礦勘查資源量評審認定,確認該區探獲富鐵礦資源量達1.04億噸。
近年來,山東省高度重視富鐵礦勘查工作,將齊河-禹城地區作為富鐵礦增儲擴儲主戰場,設立省級地質勘查專項,加大資金投入和勘查力度,在齊河-禹城地區已圈定富鐵礦體16個,全鐵平均品位55.27%、磁性鐵平均品位50.67%,礦體厚度7.66米至119.67米。從勘查情況看,齊河-禹城地區富鐵礦資源是我國罕見的高品位富鐵礦,具有分布面積廣、礦體厚度大、礦石品位高、找礦前景好等特點。
新央企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2024年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資環集團)在天津成立。
據了解,這家新組建的中央企業將專門從事資源循環利用,承擔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的重要任務。企業注冊資本100億元,由國務院國資委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從股權結構看,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各占20%,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各占10%。
貴州銅仁發現富厚錳礦體
貴州省銅仁市2024年8月召開“富礦精開”找礦成果新聞發布會透露,全市錳礦勘查進展順利,部分區塊已見富厚碳酸錳礦體,預計可新增錳礦資源量5000萬噸,全市錳礦資源量2024年底可新增至8億噸以上。
2024年以來,銅仁市建立5000萬元“富礦精開”專項發展資金,集中優勢力量推進“152工程”,先后實施了松桃苗族自治縣楊家山錳礦普查、新民錳礦普查、耿溪錳礦詳查,以及德江縣金山螢石礦普查等地質找礦項目,進一步探明了錳礦、螢石礦等一批戰略性礦產資源儲量。銅仁市積極爭取省級地勘基金支持,2024年獲批找礦項目5個,項目資金3257萬元,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找礦行動,撬動社會資本3000萬元,實施松桃自治縣耿溪錳礦詳查項目。
湖南萬古金礦田探礦獲重大突破
湖南省地質院2024年11月宣布,湖南省平江縣萬古金礦田探礦獲重大突破。湖南省地質院下屬湖南省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所經多年努力,在萬古金礦田地下2000米以上深度地層發現超40條金礦脈,金品位最高達138克/噸,探礦核心區累計探獲黃金資源量300.2噸。專家會商認為,湘東萬古金礦田礦床規模屬于超大型,預測地下3000米以上遠景黃金儲量超1000噸,以現行金價計算資源價值達6000億元。
涪陵頁巖氣田探明地質儲量超萬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2024年12月宣布,涪陵頁巖氣田新增1213.56億立方米探明地質儲量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審定。至此,涪陵頁巖氣田累計提交探明地質儲量達10188.8億立方米,為四川盆地頁巖氣提供了新的建產陣地,有效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
此次新增探明儲量順利提交,意味著涪陵頁巖氣田南川常壓頁巖氣區塊平橋構造帶、東勝構造帶、陽春溝構造帶等3個千億立方米增儲區連片成帶,實現整裝探明。目前,涪陵頁巖氣田已累計生產頁巖氣超700億立方米,約占我國頁巖氣年產量的1/3,為長江經濟帶沿線6省2市、上千家企業、2億多居民送去了清潔能源,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